深圳热线

沙龙源于哪国语言?沙龙是什么意思? 当前热讯

2023-06-20 09:15:30 来源:中国视窗网

沙龙源于哪国语言?

法国。“沙龙”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"Salotto",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,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。从17世纪起,巴黎的名人(多半是名媛贵妇)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。沙龙的进出者多为戏剧家、小说家、诗人、音乐家、画家、评论家、哲学家和政治家等。他们志趣相投,聚会一堂,一边呷着饮料,欣赏典雅的音乐,促膝长谈,无拘无束。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作“沙龙”。

沙龙的发展史

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(1588—1655,又译为“朗布伊耶”)。由于集中了当时法国的许多名流、学者,成为当时巴黎,乃至整个法国最有名的沙龙。她出身贵族,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,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,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。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开始接待宾客,很快就声名鹊起。在她的沙龙里,成员彬彬有礼,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,话题无所不包,学术、政治、时尚,甚至是流言蜚语。此后,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,她们才貌双全,机智优雅,被称为“女才子”。

18世纪后,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,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,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,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,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。随后不久,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。法国大革命期间,沙龙活动被禁止,之后尽管有所复苏,但也只是昙花一现,随后逐渐演变为“展览”之意,最早的美术作品展览则是由路易十四于1667年举办的。

沙龙是什么意思?

现在马路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店招牌:那些理发店叫什么发艺沙龙,明明就是小饭店叫什么食客沙龙;还有搞营销的举办什么推广沙龙,证券交易所旁边搞个股票沙龙等等,不一而足。有一次,我路过一个小饭店,进去就餐,结账时我问老板,你这个饭店为什么叫湘西美食沙龙?老板理直气壮地说:“朋友,老实跟你说,店名是别人给取的。我真是湘西人,还算不上正宗的湘菜,美食谈不上,就图个价廉物美。不过店名有个龙字挺有气派。”听了这话,真的叫人啼笑皆非!对一个文学专业出身、又是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,我的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。取这些店照名不就是哗众取宠、因为大气洋气而试图招徕顾客吗?至于什么叫沙龙,商人们是真不知道,知道的只是赚钱罢了。用这样的店招名是会误导大众的。这里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,以正视听。

沙龙是法语salon的音译,原义为客厅。志同道合者聚首三五,探讨切磋文艺创作方法,相互评论,相互取长补短这就是所谓的文艺沙龙。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,这个沙龙是上流社会中名门望族、社会名流等人相互交流,织就关系网、交际圈的重要地方。在沙龙内,主导各位权贵、或者是富翁、大思想家、大文豪们的不是什么权威之人,而是一些女性。这些女性充当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沙龙的主要角色。在任何一个知名的沙龙内,它的名望都不是来自当时的名人,也不需要多少贵族的资助,但是唯一不可或缺的,就是一位杰出能干的女主人,她们充当了相当于现在的女主持人的角色。因此从中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期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沙龙。直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,法国文人和艺术家常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,在客厅集会,谈论文学艺术。人们就把文艺家们聚会谈论的场所称之为“文艺沙龙”。从17世纪下半叶起,法国官方每年在巴黎定期举行的造型艺术展览会,也被称为了“文艺沙龙”。于是在众多的沙龙里,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,一个有名的沙龙往往会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主人,比如某公爵或某伯爵的夫人。而成功地主持一个沙龙可以为她们赢得社会的赞誉,接触到众多上流社会的人物,有时她们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的风气。拿破仑战争后,大约从1815年始,沙龙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场所,就是在富有的女主人家里的客厅,举行有关文学、绘画雕塑、音乐和其它文化知识的讨论会。巴黎曾聚集过乔治•桑、屠格涅夫、肖邦等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,彼得堡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鼓吹十二月党人、别林斯基、赫尔岑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,对俄国作家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起过极大的影响。

在中国早先没有文艺沙龙这一说法,毕竟沙龙这个词的引进是20世纪初的事情。但是相似的情形早已有之。在我国汉代末年曾有过,曹操父子、建安七子,共集邺下,“洒笔以成酣歌,和墨以籍谈笑”,一同从事文学活动,形成后世誉为“建安文学”彬彬之声的局面。建安文学承先启后,同时又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之先声。唐宋时代谈诗说文别开风气,应酬答谢之作中,佳句俯拾皆是。到了明清时代,戏剧有临川派、吴江派;诗文有复社、桐城派等,出现了不少在文学史上有地位的大家,如汤显祖、沈璟、顾炎武、方苞等人,名声振聋发聩。近代文学史上语丝社、创造社、太阳社等文学团体也涌现出鲁迅、郭沫若、蒋光慈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。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聚合在一起,互相促进,共同探讨,对中国近代的文学艺术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。

还记得七七年恢复高考后,各高校的社团如雨后春笋,最多的就数文学社团和艺术社团,许多理科生业余爱好文学艺术,也纷纷加入,这就是新时期的文艺沙龙。不少人都在这些沙龙里待过,有的为当时的“伤痕文学”出过大力,有的后来成了专业作家。只不过这些沙龙里的人员难以固定,随着毕业和新生入学,成员就换了一批又一批。好在这个风气时断时续地一直延伸到智能手机的出现,于是网络文学平台成了文艺沙龙的主流。平台下面有若干个群,大家可以相互晒作品、相互评论。好的方面是参与的人群分布面广,天南地北甚至海内外,缺陷就是只见其文不见其人,少了面对面的交流,也就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。

现在各级文联下面的各个协会倒是还会有一些文艺沙龙,有经费有场地就是一大优势,活动次数少了些,年轻人凤毛麟角。社会上不少文艺爱好者由于身份限制难以参加进去。其实,社会上有文学创作能力和艺术特长的年轻人真的好多好多,假如相关的各级部门加以组织引导,邀请一些曾是文艺青年、后来成了企业家的人士给予适当的赞助,多办些文艺沙龙,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!

关键词: 沙龙源于什么 意大利语单词 社交场所

热门推荐